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助力实体经济
受益于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内探索。
Category :生意参谋共享平台
Time ::2018-09-07
Client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 麦金农教授(Ronald I. Mckinnon)在第一本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一书中首创金融压抑理论,并成功地分析了金融压抑的危害,成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中 贷款难、贷款贵 正是金融压抑的表现形式。受益于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内探索。当互联网金融备受质疑之时,金融科技扛起 金融创新 的大旗挣扎前行。无论是传统金融业还是互联网科技业都在切实围绕金融的本质进行创新。

从业机构如何发展金融科技才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呢?我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8月24日,互联网金融协会会员部、培训部主任李倩在由经济观察报、《金融》杂志、经济观察研究院、新金融家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新金融大讲堂上表示,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科技职责所在。金融科技公司应把握发展金融科技的出发点、找准发展金融科技的切入点、坚守发展金融科技的生命线,并构建发展金融科技的朋友圈。

金融科技出发点

金融科技(Fintech)在的发展主要由两类机构推进。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一是互联网科技公司。

银行发展史就是不断迭代的创新史。招商银行于1997年推出网上银行 一网通 ,打开银行业探索网上银行之路。在2000年之前,中行、建行、工行等相继推出网上银行,开通网上支付、网上自助转账和网上缴费等业务,初步实现在线金融服务。2013年,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率先成立直销银行,开启国内直销银行的新时代。

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正通过App与用户完成更自然的交互,银行APP已实现用户在线支付、申请贷款、在线审批、在线提款、在线还款、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等,不仅可满足借款人的资金需求,也可有效降低利息成本,增加客户还款意愿,并可增加银行对借款人信用的了解,从而形成借贷双方良好互动。

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科技(Fintech)探索虽晚于金融机构,但步伐更快,也更深得用户青睐。

2004年支付宝开始运行,2006年宜信成立,2007年拍拍贷开办业务。2013年余额宝上线,的金融科技真正开启高速发展的阶段。其中,支付宝、微信等App已可以为用户提供支付、理财、借款、保险等金融服务,也可以提供出行、娱乐等生活服务。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发达等原因,小微企业的经营性贷款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贷款往往难以达到传统金融的要求。而P2P显著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搜集成本,超越了传统社会的熟人借贷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不利于小微借贷的局限,部分满足了个人消费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同时也拓宽了大众理财的渠道。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盛松成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和宜信宜人贷联合发布《网贷服务实体经济》显示,网贷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群体方面的实践成绩斐然。截止到2017年末,网贷行业向小微企业累计提供了超过2万亿元的贷款。

李倩指出,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应着眼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结合机构自身优势和市场定位,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掘有效需求,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把金融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应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抓住小微客群 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 的根本症结,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理念,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精准性和匹配性。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这些技术重新构造一套获客和触客体系。 李倩称。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沈艳、李苍舒所著的《网络借贷风险缓释机制研究》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人 贷款贵、贷款难 ,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从他们中识别合格借款人的成本较高。因此,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主要是前20%的优质借款人。对网络借贷平台来说,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为其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但如何从后80%的借款人群中遴选相对优质借款人、给出合理风险定价,则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由于借贷两端都以自然人为主,但投资人识别合格借款人的成本很高。除了不少投资者缺乏足够专业的能力以外,大批个人和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征信记录也是重要原因。没有征信记录的借款人违约成本低,打击了风险自担投资人的投资意愿。

坚守发展金融科技生命线

8月27日,政府网发布消息称,8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会议听取了网络借贷行业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防范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情况的汇报,研究了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有关举措。

会议指出,网贷领域和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整体可控。下一步,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处理好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制度建设的关系。做好网贷风险应对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间的分工和责任,共同配合做好工作。要深入摸清网贷平台和风险分布状况,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务求实效。要抓紧研究制定必要的标准,加快互联网金融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的多重风险叠加,对金融安全和稳定产生更大的冲击。因此,确保安全永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防控风险永远是金融科技从业者的必修课。 李倩认为,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要求,将风险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风险管控安排与产品服务创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主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切实完善数据保护、运行监控、态势感知、灾难恢复等安全保障措施,使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处于可管、可控、可承受范围内。

虽然监管强调,P2P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践行 刚性兑付 ,此前P2P平台为吸引资金,或明或暗承诺刚兑,实质上成了信用中介。

在信用中介职能方面,P2P目前还远远不如传统金融。 盛松成表示,一是风险信息不完备。大数据仅涵盖线上数据,线下数据的获取主要还得靠传统手段,而P2P所面对的贷款人一般都是小微企业或个人,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征信体系还远未完善,经营状况、信用风险等关键信息难以获取。二是风险控制手段不如传统金融。目前大部分P2P风险控制所依靠的房产抵押、风险调查等手段与传统金融所采用的手段大同小异,而风险控制程度远不如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将风险调查外包。此外,P2P平台的风险补偿能力也很不足。

混淆了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使P2P平台成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当前P2P网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自6月起,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多地数百家平台发生风险事件。在监管及市场的共同努力下,这股P2P行业非正常退出海啸正在退潮,8月中旬以来,全国风险事件数量正在降低。

金融业是一个长周期行业,一项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应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检验,而当前一些数字技术呈现明显的加速迭代趋势。这种可能出现的周期矛盾,要求我们把金融科技创新放在一个更长的周期内去观察和检验,不能只关注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而忽视金融风险发生的滞后性。 李倩称。

构建发展金融科技朋友圈

引领创新的,是金融;决定创新的,是教育。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其著作《世界是部金融史》中表示,从底层走到最高端,仅靠勤劳、勇敢、智慧,没有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理念,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

自金融科技快速运用于金融领域后,每一位人几乎都可以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如借贷、理财、保险等;以及与金融服务相关的非金融服务,如出行、购物、娱乐等。

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机构正试图构建金融服务新生态,通过与外部机构(包括监管机构)开展用户共享、信息互通、能力协同等合作,推进金融服务场景创新与拓展,并以更加突出网络化、线上化、移动化为主要合作方式,更加突出用户、信息等优势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实现金融服务与用户关键场景的无缝对接与嵌入。

金融业的发展是金融科技与改革开放双轮驱动的结果。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产生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产品,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认为,科技创新下的金融创新不再是简单升级,而是模式锐变。但金融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监管环境、法律体系、技术标准等多方面基础环境协调发展之上。

当前正处于开放、联动、共享的信息化时代,金融体系日益呈现出主体多元、业态多样、高度关联的生态系统特征,封闭式、割据式的经营发展思路已经很难适应时代要求。

李倩认为,这要求一方面,要注重 修炼内功 ,发扬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金融工匠精神,与时俱进地对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进行适应性调整,有效解决当前可能存在的创新容错不足、激励不相容等管理机制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善于 借助外力 ,把金融科技生态圈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更多合规可行的金融科技同业和跨界合作模式,真正实现 1+1>2 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效应,共同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